以下文章轉載古書男子
發表日期:06/03/24 05:05:39
文字簡化與繁化始終在交互躍進,但簡化比繁化常見,也較受一般人歡迎。歷史上或大或小的文字簡化運動前仆後繼,這一次提升到國際標準的規模,說到底仍然是順著這個趨勢
。
各位或許準備以文化的捍衛者自居,可惜傳統文化絕對不是僅僅靠著熱血志願者與寥寥幾個不被就業市場看好的學系就能捍衛的。對大部分人而言,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工具
就是要方便好用。簡體字筆畫較少,被認為較為簡單好記,可以預見的是將會風行很長一段時間。
台灣現在轉而成為傳統漢字的復興基地了,可惜繁體字對台灣地區學生而言只是一種習慣而不是一種傳承。熟悉繁體對於古籍比較能夠掌握?試問台灣有多少人會去閱讀古籍
原典呢?真的有需要,早就有琳瑯滿目的現代註解,各式解說,大家只會看通行文字的整理本而不會去翻詰屈聱牙的古書。繁體書法比較好看?能夠欣賞手寫書法之美的人更是鳳
毛麟角。
文言文不再居於主流地位之後,中國文字系統的功能就從縱貫兩千年的聯繫轉變為橫亙當時代的溝通。漢字簡化其實是白話文運動的餘波,中國大陸的大刀闊斧與聯合國的措
施,不過是比較大的漣漪罷了。
唱衰繁體之後,該唱衰簡體了,不過這部分稍微涉嫌專業,請多包涵。
傳統漢字轉變為中共漢字,有三個基本方式:以較簡單音符取代(如達改為?大),繁複符號省略化(大部分仍然運用音符式簡化,如叢改為?一),常用偏旁草書化(如金、水
、言、貝)。偏旁草書化的影響較小,另外兩種方式為人詬病的,是許多傳統用字的消失。中國政府致力於合併文字的意義,減少文字數量;如斗與鬥,后與後,現今大陸人民知
道兩者差異的已經不多了。我的訓詁學老師至大陸遊覽,注意到觀光地區為了配合台灣同胞的需要,紛紛將簡字改回繁體,但卻常常鬧出笑話,例如導遊就非常仔細的解釋「天後
宮」的意義。(天的後面有……)
前面提到,傳統文化不是熱血可以捍衛的。但是,文字這種約定俗成的系統也不是政府可以輕易主導的。繁化與簡化為什麼交互躍進?如果求方便就好,為什麼不是一直簡化
?因為「簡體字筆畫被認為簡單好記」其實是一種印象上的說法,當一個字承載過多的意義時,它本身會成為一個記憶與運用上的盲點。「天後宮」(對大陸人而言)就是一個明
顯的例子,他們不知道這廟供奉的究竟是天的後面還是天上的一位女性。
任何符號系統,他的組成結構有是否複雜,都不是通行的主要原因。文字系統歷久不衰的關鍵,在於其內在邏輯與演變系統。書寫與辨認漢字絕對比對付拼音文字困難,但是
習慣成自然,只要系統邏輯合理,使用者自然能夠駕馭。繁簡體字的爭端取決於符號與意義的邏輯聯繫,表達一個意義需要太多筆畫,省;一個符號包含太多意義,分。這種文化
調味是沒有絕對是非可言的。
廢話連篇之後,接著是總結。
簡化運動大量運用同音取代,被認為有失造字傳統。然而,即使漢字被稱為活的象形文字,其實在發展之初便非常依賴音符表達意義。所有的原始假借字都是以音符表達無法
象形的意義,而大部分形聲字都是由假借字發展來的。為了分辨一個字代表的不同意義,於是加以增添繁化;覺得字的筆畫或數量太多了,便加以省併簡化,這些過程不需要學術
理論作基礎或指導,廣大人民的力量自然會推引文字不斷蛻變。中共推行漢字簡化運動時,至少是聚集了專家學者(雖然第一流的都被綁架到台灣去了)來整理文字,簡化得還有
脈絡可循,只是難免過頭。將來還會不斷出現自發性的繁簡風潮,讓中國文字持續的適應當代使用習慣。
文字的目的在溝通。印歐語系當中,法語和德語保留了大部分的屬格與時態變化,英文則幾乎省略,只有過去與進行兩種時態變化,與第三人稱一種屬格變化。法國人對於該
國大報摘錄英文報紙社論一事抱怨連連;對外國人的我們來說呢?如果拼音文字詞格的繁簡不必然與文化優劣有關,那文字筆畫上的繁簡是否真的足以切斷中國淵遠流長的文化?
若是如此,西周以來由平民發展的隸書文字乃是從根本上推翻古文與篆書,應當已經把我們與炎黃九黎的關係一筆勾消了,不是嗎?
如果還是熱血沸騰的話,就讓我們從「識字不多,用字不錯」開始吧!身為文化的捍衛者卻寫錯別字,就會跟某「苑在」的長官一般,貽笑大方了。
古書案:本文如有錯別字或誤解,歡迎指正。中文系的同學可以參考「共匪」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他是目前反對漢字簡化的大陸文字學者當中比較著名的,本文部分論述受其影響。
=======================================================
轉貼時有些原作者所舉例的簡體字,系統無法顯示,請見諒!
- Mar 24 Fri 2006 16:57
順其自然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