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看到一個youtube頻道粉絲頁在討論這個東西,網址如下:

https://goo.gl/Hw06dT

看完想了一下就順便寫寫了...

在中國文化上,人的名字有「姓、氏、名、字、號」,在古代直接稱呼別人姓氏是一件沒禮貌的事情,除非他是個粗人,只有「姓、名」而已,那麼通常都會稱名或乳名,而女性則會有「張氏、王氏、徐氏」等稱呼,不過現在姓跟氏已經合併了,畢竟現在華人國家已經沒有母系社會這種東西,所以氏就先不討論了(台灣母系原住民姓氏那個不在這邊討論範圍內)

一般古人在年幼時,長輩都稱幼年之名(乳名),等到成年後名(乳名)就不適合在社交場合上稱呼,比如說我對一個20幾歲的人叫他「張娃兒」,能聽嗎?

因此就會有「字」這個稱呼誕生,看你要自己取還是給別人取甚是讓古代父母官、老師等賜字,這個時候,「字」就是平常外人對自己的稱呼,而自己的「姓名」則是留給家中長輩繼續稱用,乳名只有長輩能叫,而名這東西如果是很親近的平輩朋友也是可以私下稱呼,但是一般平輩或晚輩稱自己的名則是非常沒禮貌的事情。

別號這東西又稱為「別字」,簡稱「號」,這個號就是綽號的意思,我稱為「文人裝逼用」,這東西你高興要有幾個就有幾個,比如說蘇軾號「東坡居士」,當年滿大街的文人在稱呼的時候不會叫酥胸...欸..不是!
不會稱呼為蘇兄或是蘇軾,通常平輩友人會稱他的字「子瞻」或是「東坡兄」,而讀者或是凡人之類的則稱為「東坡居士」或「東坡先生」,而敵對者可能會叫爌肉飯(誤)。

滿清滅亡後,這種文化漸漸沒落,但是仍有文人會自創別號,在台灣戶政事務所仍有別號這東西的備註以及護照有別名(雖然已經沒什麼人在用了)。

「號」這種東西雖然不再「正式登記」,但是「取綽號」這種行為則是跟著傳統文化延續下來,因此才會有滿大街的人都稱別人的綽號而不會叫姓名的原因,幾百、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一路延續下來,上一代的跟著上上代這樣叫,而這一代的也學上一代人這樣稱呼,想也知道下一代的人當然也會學著現在的人繼續喊綽號了,我是把這現象稱為文化。

所以我們現在會問別人:「你的名字是什麼?」名字、名字,就是延續古代稱名跟字的文化,想一想,你上次被人問:「你的姓名是什麼?」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沒印象了吧!

除了被警察盤查跟填寫各類表格時會出現要你講或是填寫完整姓名之外,應該很少有人會講「你的姓名是什麼?」或是你會跟人家說「我的姓名是什麼」。

這也是因此台灣很多人除了必要的場合,像是自我介紹、填寫文件、盤查等正式形式之外,都不會稱自己或是別人完整姓名的原因,因為這是源自古代文化上「沒有禮貌」的事情,也因此這就是我們要罵人的時候才會完整地說出對方的姓名的原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miy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